北大寺村有支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
北大寺村有支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
北大寺村有支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累计(lěijì)服务千余人次 缝补衣物2万余件
北大(běidà)寺村有支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
队员们在探讨衣服修改(xiūgǎi)方案
王桂兰(前)与(yǔ)赵蕊花在交流缝纫技术
李晶(右)和李丽在(zài)为村民修改衣服
6月9日下午(xiàwǔ),晋祠镇北大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“共享便民屋”里,照例传出缝纫机的“嗒嗒”声,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(fúwùduì)的队员们又(yòu)在为(wèi)村民免费(miǎnfèi)提供缝补服务。近5年来,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志愿服务队每周(měizhōu)一下午,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免费织补服务,已经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,缝补衣物2万余件,以针为笔、以线为墨,绘就出一幅基层治理、邻里互助的暖心画卷。
“王大姐,这件衣服你(nǐ)给改改,穿着有点长。”6月9日下午,一位村民拿着一件旧短袖让(ràng)志愿服务队员王桂兰(guìlán)进行修改,类似场景每周一都会上演。
裤子裁边、旧衣改造、修复拉链……生活中(zhōng)这些缝缝补补的(de)琐碎小事(xiǎoshì)令人头疼。考虑到村民年龄结构偏大、出行不便等因素,北大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萌生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,借助村里一些妇女会女红的优势,免费(miǎnfèi)为大家提供缝纫服务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
今年63岁的(de)王(wáng)桂兰是这支队伍里的元老,2019年秋天,志愿服务队成立,她就投身其中并带领其他姐妹(jiěmèi)加入,几年下来(xiàlái),队员已有十几人,服务时间也(yě)固定在每周一下午。平时,王桂兰的生活十分忙碌,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,参加志愿活动也积极热情。在她的带领与影响下,其他志愿服务队员也都乐于奉献,雷打不动(léidǎbùdòng)地相约周一,提供各项免费缝纫服务。
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,队员们接的活相对简单,随着时间推移,“业务范围”逐渐扩大,裁裤边、改(gǎi)衣服等(děng)已是基础活,像有难度(nándù)的衣服加肥减瘦等都被志愿队员们拿下。
铺好(hǎo)(hǎo)一条旧裙子,比量好长短,拿起剪刀,将其从中间部分裁剪下来,38岁的(de)志愿服务队员李晶接到一个有挑战的活(huó)。一位(yīwèi)村民拿来一条款式过时的长裙,希望通过她的巧手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李晶一琢磨,干脆裁掉多余部分,改成半身裙,风格改变的同时,赋予了旧裙子新活力。“这么一改,别说还挺好看,又能多穿两三年。”那位(nàwèi)村民拿着改好的裙子满意而去。
“这么(zhème)多年跟着母亲学习了不少缝纫技术,也能为邻居们更好地服务,他们满意(mǎnyì)是我最开心的。”王桂兰的女儿李晶告诉记者,这些年耳濡目染,她不仅学会了缝补手艺(shǒuyì),还跟随母亲加入了志愿服务队,对村民们提出的各种修补(xiūbǔ)要求得心应手。
每次志愿服务时,接到的活都不少,这源于大家伙对志愿者的信任,在认可她们手艺的同时,对服务态度也(yě)十分满意。一次,一位村民拿着十一二件(yīèrjiàn)衣服要求修改,队员们没有(yǒu)抱怨,分头行动(xíngdòng),有的裁剪、有的缝纫、有的熨烫……一下午(xiàwǔ)时间,原本一堆破旧衣物焕然一新,那位村民直给她们点赞。还有一次,村里一个团队第二天准备(zhǔnbèi)出游,领到队服时不少人却发现尺码不合适需要修改。情急之下,求助(qiúzhù)志愿服务队,虽不在常规(chángguī)服务时间,可队员们纷纷放弃休息时间,克服自身困难,从晚上8时加班到深夜,最终赶上了行程,皆大欢喜。
免费服务既省力又省钱,北大寺村的这支志愿服务队,在大家心里留下(liúxià)了好口碑,逐渐形成“有事找志愿者 有时间当志愿者”的良好(liánghǎo)风气。几年下来,不断(bùduàn)有人加入,赵蕊花、李丽、索梅花等等,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,大家齐心协力(qíxīnxiélì)、尽己所能为村民们服务。
赵蕊花起初是志愿服务的(de)受益者,看到一件件需要修改的衣物在“巧媳妇”们手中焕发新生,便萌生了加入的想法,从“零基础”学起,穿针引线、裁剪布料、修改裤边、锁边熨烫(yùntàng)……在老志愿者的“传帮带(chuánbāngdài)”下(xià),如今也能独当一面,奉献一份爱心。
“村委会(cūnwěihuì)给予了大力支持,不仅腾出专门的(de)地方,还配齐了缝纫所需用品,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(hòugùzhīyōu)。”今年5月份才加入志愿服务队的王文花是一名新队员,对志愿服务乐此不疲,特别享受(xiǎngshòu)大家在一起做公益的感觉。
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刘巧娃告诉记者,近5年来,志愿服务队不仅给村民们(men)提供衣物缝补服务,还免费缝制沙发靠垫、环保手提袋以及水杯套等,极大(jídà)地满足了村民的(de)实际需求,“巧媳妇”们看似普通(pǔtōng)的行为化作传递温暖的“魔法工具”,以针为笔(bǐ)、以线为墨,绘就出基层治理、邻里互助的暖心画卷。
记者(jìzhě) 李晓琳 文/摄 太原晚报
累计(lěijì)服务千余人次 缝补衣物2万余件
北大(běidà)寺村有支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
队员们在探讨衣服修改(xiūgǎi)方案
王桂兰(前)与(yǔ)赵蕊花在交流缝纫技术
李晶(右)和李丽在(zài)为村民修改衣服
6月9日下午(xiàwǔ),晋祠镇北大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“共享便民屋”里,照例传出缝纫机的“嗒嗒”声,“织女”志愿服务队(fúwùduì)的队员们又(yòu)在为(wèi)村民免费(miǎnfèi)提供缝补服务。近5年来,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志愿服务队每周(měizhōu)一下午,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免费织补服务,已经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,缝补衣物2万余件,以针为笔、以线为墨,绘就出一幅基层治理、邻里互助的暖心画卷。
“王大姐,这件衣服你(nǐ)给改改,穿着有点长。”6月9日下午,一位村民拿着一件旧短袖让(ràng)志愿服务队员王桂兰(guìlán)进行修改,类似场景每周一都会上演。
裤子裁边、旧衣改造、修复拉链……生活中(zhōng)这些缝缝补补的(de)琐碎小事(xiǎoshì)令人头疼。考虑到村民年龄结构偏大、出行不便等因素,北大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萌生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,借助村里一些妇女会女红的优势,免费(miǎnfèi)为大家提供缝纫服务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
今年63岁的(de)王(wáng)桂兰是这支队伍里的元老,2019年秋天,志愿服务队成立,她就投身其中并带领其他姐妹(jiěmèi)加入,几年下来(xiàlái),队员已有十几人,服务时间也(yě)固定在每周一下午。平时,王桂兰的生活十分忙碌,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,参加志愿活动也积极热情。在她的带领与影响下,其他志愿服务队员也都乐于奉献,雷打不动(léidǎbùdòng)地相约周一,提供各项免费缝纫服务。
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,队员们接的活相对简单,随着时间推移,“业务范围”逐渐扩大,裁裤边、改(gǎi)衣服等(děng)已是基础活,像有难度(nándù)的衣服加肥减瘦等都被志愿队员们拿下。
铺好(hǎo)(hǎo)一条旧裙子,比量好长短,拿起剪刀,将其从中间部分裁剪下来,38岁的(de)志愿服务队员李晶接到一个有挑战的活(huó)。一位(yīwèi)村民拿来一条款式过时的长裙,希望通过她的巧手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李晶一琢磨,干脆裁掉多余部分,改成半身裙,风格改变的同时,赋予了旧裙子新活力。“这么一改,别说还挺好看,又能多穿两三年。”那位(nàwèi)村民拿着改好的裙子满意而去。
“这么(zhème)多年跟着母亲学习了不少缝纫技术,也能为邻居们更好地服务,他们满意(mǎnyì)是我最开心的。”王桂兰的女儿李晶告诉记者,这些年耳濡目染,她不仅学会了缝补手艺(shǒuyì),还跟随母亲加入了志愿服务队,对村民们提出的各种修补(xiūbǔ)要求得心应手。
每次志愿服务时,接到的活都不少,这源于大家伙对志愿者的信任,在认可她们手艺的同时,对服务态度也(yě)十分满意。一次,一位村民拿着十一二件(yīèrjiàn)衣服要求修改,队员们没有(yǒu)抱怨,分头行动(xíngdòng),有的裁剪、有的缝纫、有的熨烫……一下午(xiàwǔ)时间,原本一堆破旧衣物焕然一新,那位村民直给她们点赞。还有一次,村里一个团队第二天准备(zhǔnbèi)出游,领到队服时不少人却发现尺码不合适需要修改。情急之下,求助(qiúzhù)志愿服务队,虽不在常规(chángguī)服务时间,可队员们纷纷放弃休息时间,克服自身困难,从晚上8时加班到深夜,最终赶上了行程,皆大欢喜。
免费服务既省力又省钱,北大寺村的这支志愿服务队,在大家心里留下(liúxià)了好口碑,逐渐形成“有事找志愿者 有时间当志愿者”的良好(liánghǎo)风气。几年下来,不断(bùduàn)有人加入,赵蕊花、李丽、索梅花等等,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,大家齐心协力(qíxīnxiélì)、尽己所能为村民们服务。
赵蕊花起初是志愿服务的(de)受益者,看到一件件需要修改的衣物在“巧媳妇”们手中焕发新生,便萌生了加入的想法,从“零基础”学起,穿针引线、裁剪布料、修改裤边、锁边熨烫(yùntàng)……在老志愿者的“传帮带(chuánbāngdài)”下(xià),如今也能独当一面,奉献一份爱心。
“村委会(cūnwěihuì)给予了大力支持,不仅腾出专门的(de)地方,还配齐了缝纫所需用品,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(hòugùzhīyōu)。”今年5月份才加入志愿服务队的王文花是一名新队员,对志愿服务乐此不疲,特别享受(xiǎngshòu)大家在一起做公益的感觉。
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刘巧娃告诉记者,近5年来,志愿服务队不仅给村民们(men)提供衣物缝补服务,还免费缝制沙发靠垫、环保手提袋以及水杯套等,极大(jídà)地满足了村民的(de)实际需求,“巧媳妇”们看似普通(pǔtōng)的行为化作传递温暖的“魔法工具”,以针为笔(bǐ)、以线为墨,绘就出基层治理、邻里互助的暖心画卷。
记者(jìzhě) 李晓琳 文/摄 太原晚报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